大美长江,奔流不息。9月22日,“名家论百景”长江文化沙龙在张家港举行,来自文旅主管部门、学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,在江河故事中追溯文化源头,在新时代下探寻发展之策。
江苏是中国拥有长江岸线最长的省份,长江流经南京、镇江、扬州、泰州、常州、无锡、苏州、南通等8个设区市,岸线总长约1169公里。“水韵江苏·长江百景”选取江苏沿岸8市100景,汇集自然生态、历史人文、红色传承和新时代发展等景观,是反映长江江苏段风貌的重要窗口之一。
沙龙围绕“长江百景图 文脉新标识”和“打造‘长江百景’名片,讲好新时代长江文化故事”两部分,从考古发现到文化传承,从文旅融合到人文经济学,探讨长江百景图对长江文脉的延伸与发展,以及如何以长江百景为推手助力讲好新时代的长江文化故事。
如何立足“水韵江苏·长江百景”,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?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张鸿雁表示,可以通过精准策划、规划、保护、开发、建设、治理等多种方式,将长江百景作为文化艺术精品进行打造,形成文旅融合产业网链。“开展特色价值研究既是江苏创造特色文化竞争力的突破口,更是助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寻求特色定位、差异突围的关键举措。”张鸿雁认为,江苏可通过长江文化保护传承、长江文化内涵挖掘、长江文旅融合示范、山水江城一体发展、长江文化品牌推广等八大重点工程展示作为,建立江苏“长江自然与文化基因库”,推出“十字交汇”黄金水道遗产旅游线路和重大文化地标、建构长江文化的世界文化身份识别系统等重点项目。
长江文明的本质是因地制宜创造性的稻作农耕文明,在交流、创造、融合的过程中孕育出了美好生活。在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龚良看来,今天的长江百景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关,与长江文明和人民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,要从维持生态、保护自然、传承文化、净化景观等多个方面保护好长江文化遗产。“所谓江南水乡风貌就是我们常说的小桥流水、粉墙黛瓦。我们构造的文化空间应该是以自然状态为主,点缀相应工业的状态。”龚良表示,在遗产的保护过程中,我们始终强调遗产问题的保护与周边环境的修复,在此过程中让遗产逐步变成文化景观。
作为人文经济学的实践样本之地,江苏以人文经济学为引领,致力于保护与传承长江文化遗产。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、首席专家,江苏乡村振兴智库研究院首任院长成长春从人文经济学视阈,建议加强文物考古研究、强化文物保护管理、促进文化认同实现等多个角度入手,聚焦“长江百景”等题材来讲好长江故事。
2017年1月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》,提出“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,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标识”。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、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副秘书长任慧在演讲中表示,长江这条承载着千年文化的母亲江,正等待着我们以扎实的行动去挖掘其无尽的价值,应从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、传承性与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,利用好“长江百景”等资源禀赋,进一步加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。
作为展现文化遗产和时代风貌的文化标识之一,“水韵江苏·长江百景”已连续两年亮相长江文化节,正逐渐形成品牌效应,传播效能凸显。江苏省重点智库——长江文化研究院副院长、教授秦宗财指出,高水平推进“水韵江苏·长江百景”品牌形象塑造与传播,可以从多元主体聚能、加强品牌塑造设计、完善品牌形象传播等方面入手,以景为珠、以珠串线、以线带面,让江苏省长江文化可知、可感、可体验。
江苏是文化大省,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。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非遗中心主任、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副主任王朝园展示了“长江百景”中蕴含的非遗元素,并表示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,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,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要将长江的历史文化、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,突出地方特色,更多采用“微改造”的“绣花”功夫,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。
江南时报记者 钱海盈